脑瘫儿童摆得好,轻松生活烦恼少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3日 点击:[7]人次
脑瘫儿童摆得好,轻松生活烦恼少
对大多数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是自然而然不需要经过很多的思考就发生,然而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仍要靠感觉、动作与认知的整合而产生(Szczepanski, 2004),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则无法做出有效的动作。而脑瘫孩子由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而引起运动机能障碍,也由于运动机能受损,故形成姿势、肢体位置、运动的异常及动作发展的迟缓,造成生活自理的问题,针对其肢体的问题,如不加以处理,将导致身体变形恶化,进而影响生活与学习能力,因此摆位(positioning)常被视为脑瘫孩子首要处理的课题。
摆位?
摆位是指在一个良好的骨骼位置排列及降低不正常肌肉张力的姿势下,运用辅具提供身体支持或抗重力的刺激来促进身体动作控制的活动。辅具(例如:轮椅、助行器等)可提供身体支持来代偿身体所缺乏的能力,使其他部份肢体的功能得以发挥,并让用户可藉由它发挥功能。
1.改进身体的体准线与对称性,借着辅具把孩子摆在一个与异常姿势相反的姿势,除了可以保持关节活动度以外,还可以降低产生结构性畸形的机会。
2.可以改善身体载重力量的分布情形,减少压疮的产生。
3.促进痉挛肌肉的放松,将孩子摆在一个抑制张力的姿势下,可以提供给痉挛肌肉一个长时间伸展的机会,而达到放松的效果。
4.增进功能,利用辅具的特点,可以补偿丧失或没有的功能。
一般较常用的摆位姿势包括卧姿(平躺、修正式俯卧、侧卧),坐姿及站姿。
摆位原则
一般脑瘫儿童,因为不正常反射的影响,容易有一些错误的姿势(连淑华、高爱德,1987),因此必须进行摆位的处理。在摆位之前必须先考量摆位的元素,包括:
(一)选择符合所要进行工作类型所需的动作姿势;
(二)在此姿势下之承重力与平衡;
(三)在此工作项目中所需的协调动作(Orelove &Sobsey, 1991)。
摆位的原则依据姿势的种类、时间与应用时机之需求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1.每天要用不同姿势一段时间;
2.每45-60 分钟变换一次姿势;
3.在执行一般的日常生活活动时,如携抱、喂食、穿衣、洗澡、游戏、睡觉、卫生训练…都要注意小孩保持一个正确的姿势,以避免不正常的动作形态与肌肉张力出现;
4.当进行摆位时,如果发现孩童出现疼痛、疲倦、不舒服、不良动作反应时,则要暂停摆位。
各种摆位的特征
卧位
俯卧位
优点:
1.属于正常休息或作日光浴姿势;
2.不需要动作控制能力;
3.促进躯干与臀部的伸展能力。
缺点:
1. 可能引起窒息,不适合年纪较大、或有心肺问题的病患;
2.头转向一边,刺激身体的不对称感;
3.会增强屈肌张力;
4.功能性活动受限。
摆位调整:
1.头部:
转向一边,胸下放小枕头;
2.上肢:肩部外展、外转,手掌握毛巾卷;
3.下肢:将枕头放在小腿下方,使膝盖微弯曲;
4.脚指尖垂直向下,但不要碰到床面。
仰卧位
优点:
1.属于正常休息或者日光浴姿势;
2.仅需要一些动作控制能力;
3.沒有窒息的危险;
4.能维持身体的对称。
缺点:
1.头会习惯性偏向一边,高张力;
2.抑制呼吸的延长姿势;
3.只能看到天花板的视野;
4.功能性活动受限;
5.无法翻身;
6.缺少抗重力;
7.背会反弓。
摆位调整:
1.可在膝下加一小毛巾,以防止膝关节过度伸直;
2.大腿外侧加毛巾卷,以防止腿外转;
3.头部尽可能维持在中间位置;
4.利用枕头、毛巾等协助维持头部稳定 。
手支撑位
优点:
1.鼓励头、手臂与躯干控制;
2.具有较佳的视野。
缺点:
1.刺激屈肌张力;
2.刺激身体过度伸展;
3.易疲劳姿势;
4.限制手部的使用 。
摆位调整:
需要楔型垫、滚筒与沙包为辅具。
侧卧位
优点:
1.正常休息、看电视、看书姿势;
2.不会刺激不正常的肌肉张力;
3.改进身体直线;
4.手被导引到中线位置。
缺点:
1.需要大量设备;
2.只能提供侧边的视野;
3.少许功能性活动;
4.臀部侧边骨头到挤压;
5.背会反弓。
摆位调整:
1.轮流侧躺,两侧为原则;
2.枕头高度以维持头部、颈椎及身体在一直线上为原则;
3.两腿间可加一枕头;
4.上方手臂则放在一枕头上,供维持较放松、舒适体位。
坐位与跪位
侧坐
优点:
1.从手、膝与跪变换姿势时容易支撑身体;
2.当换边时,促进躯干转动与臀部转动的范围。
缺点:
1.可能使身体的不平衡更严重;
2.当患者臀部或躯干较紧时,可能需要一手或两手支撑。
摆位调整:
两边交替坐。
盘坐
优点:
1.支撑面积大;
2.对称的姿势;
3.两手可空出来进行活动。
缺点:
1.转换为其他姿势时,比较困难;
2.屈肌张力会增强。
摆位调整:
需注意不可驼背。
长坐
优点:
1. 支撑的面积大;
2. 可以预防抽筋。
缺点:
1.下肢屈肌痉挛严重者,无法作出此姿势;
2.可能增加躯干屈肌张力引发痉挛。
摆位调整:
1.需注意不可驼背;
2.对脑瘫儿童是最难的坐姿。
跪坐
优点:
1.容易转换为其他姿势;
2.支撑稳;
3.双手空出。
缺点:
1.增进臀部、膝盖与脚踝的变形;
2.减低交互变换动作、重量改变与躯干转动。
摆位调整:
换边坐 。
标准坐
优点:
1.属于正常姿势与设备;
2.容易转换为其他姿势;
3.转换为其他姿势时,只需少量调整。
缺点:
1.可能无法提供脚部、躯臀部足够的支撑与摆位;
2. 可能过度使用;
3.椅子高度太高时,脚踝会僵直下垂。
摆位调整:
1.椅子的高度要使小孩的髋、膝保持90度,脚板可踏平的姿势;
2.桌面的高度,应该是当手臂放于桌面时,不会造成耸肩或肩下垂的现象;
3.桌面上可挖半椭圆形的洞,使儿童坐入桌面。
三角椅
优点:
1.可协助抑制过度伸直的动作,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或不随意型脑瘫儿童很有帮助;
2.可以把双手空出来做两侧性动作,精细动作技巧及手眼协调训练;
3.可使下肢均匀承重,可促进头与躯干的控制与不后仰;
4. 可控制肩胛骨、躯干、骨盆、膝、踝关节于正确姿势。
摆位调整:
角椅椅背为三角形, 为躯干需要支撑的小孩提供支持,座椅有二副安全带可稳固躯干, 且底部有平底长木条可增加稳固性。
滚筒椅坐
优点:
1.减低髋部的剪刀变形;
2.可能增进股盘的分叉。
缺点:
1.装备繁琐;
2.转换为其他姿势困难。
轮椅
优点:
1.同时可进行摆位与移动处理;
2.调整能控制大部分姿势的问题。
缺点:
1. 轮椅价格昂贵、复杂;
2.造成过度依赖轮椅。
跪
优点:
1.促进躯干与骨盆控制;
2.增进髋关节关节活动;
3.虽然膝盖屈肌挛缩,仍可做出此姿势;
4.髋关节关节稳定。
缺点:
可能导致膝盖骨发炎。
站姿
前倾站
优点:
1.促进躯干与骨盆控制;
2.站立时能稳定住髋关节;
3. 空出正常工作表面。
缺点:
1.可能刺激曲肌张力;
2. 需要笨重设备。
摆位调整:
使用站立架,需两脚分开、髋、膝要伸直,脚板踏平,手要拿到前方。
后仰站
优点:
1.促进躯干与髋关节控制;
2.稳定住髋关节关节;
3.双手空出来工作;
4.头部支撑。
缺点:
1.可能刺激伸肌张力;
2.可能无法触及工作表面;
3.设备较笨重。
垂直站
优点:
促进躯干与臀部较大量的控制与平衡。
缺点:
1.两脚交叉,踮脚尖;
2.设备较笨重。
各种摆位的调整卧位
1.俯卧:可趴在楔型垫或枕头上;
2.侧卧:可使用侧卧器,两边要交替。
坐位
1.三角椅:比较严重的小孩,可以使用这种椅子;
2.标准椅:高度要调整成使小孩的髋、膝保持90度;
3.盘坐:对不会侧坐或长坐的孩子,选此姿势可与小孩在地面上玩。
站立位
1.可使用俯卧站立架,需注意两脚要分开,髋、膝要伸直,脚板要踏平。
2.为了增进孩子走路的机会,照顾者可使用学步车,但要注意对正常孩子或发展迟缓儿来说,学步车都只是方便照顾者的一件工具而已,对动作发展并没有正面的效益,长时间坐在里面反而会限制孩子发展出新的动作或减少力量的使用。
脑瘫儿童因为运动机能受损,其过低或过高的肌肉张力如不加以处理,则难以有效参与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因此脑瘫儿童的摆位处理是必须处理的要务,照顾者对各种摆位姿势包括卧姿、坐姿与站姿的优缺点与调整之道都应有基本的认识。在进行摆位处理时,有些孩子需要依赖辅具以做出有效的摆位,但辅具的使用必须谨慎评估,因为过少的辅具可能无法支撑住孩子的身体姿势,但过多的辅具又可能造成孩子养成依赖,且笨重的辅具可能造成在公众场所与众不同的感觉,有碍社会化,这些都是在进行摆位处理时应加以考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