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清肺颗粒5岁宝宝怎么吃好中成药科普养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7日 点击:[4]人次
一、养阴清肺膏的来源自入冬以来,咳嗽的人越来越多,最近这一波发烧咳嗽,很多是发烧完就干咳,或者是发烧咳嗽同时进行,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本上属于温病,热盛津亏引起的干咳。今天讲的这个养阴清肺膏就是对症这波咳嗽效果比较好的一个中成药,它也是一个非常经典值得认真了解的一个中成药。
要了解一个中成药我们必须从它的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各方面来分析,那么大家知道这个中成药来源于哪本本医书的方子吗。
养阴清肺膏来源于清代郑梅润《重楼玉钥》,这是一本喉科著作,本方原为白喉而设,近代作为成药专主于肺阴虚燥咳,用作治咳嗽药。古时为养阴清肺汤,这方过去是治疗白喉的一个主方。白喉是烈性的甲级传染病,患了此病以后,咽喉处会出现一层白膜,故而得名。现在这个病基本已经控制了。
养阴清肺膏什么时候可以吃?
清代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也记载了此方,而2本书里记载的剂量是不同的,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的剂量。
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的组成与功效。
二、组成与功效养阴清肺膏
组成:生地黄、玄参、麦冬、川贝母、牡丹皮、白芍、薄荷、甘草。辅料为蜂蜜。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养阴清肺膏什么时候可以吃?
这个中成药里面有一个完整的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
这个方里,增液汤起到滋阴清热补津液的作用,而其中的玄参还能散结解毒。
方里的丹皮、芍药、贝母、薄荷,也是起到协助的辅助作用。
丹皮能清热凉血散瘀,有助于散结。白芍益阴养血,增加增液汤滋养阴液的作用。
同时芍药、甘草也能缓急止痛。贝母长于化痰,清化热痰,贝母也能散结,有助于消肿,消除咽喉肿痛。薄荷能散邪。
在这里针对对燥热疫毒之气,增加玄参的解毒作用。凡是外来的疫毒加上薄荷的发散,有助于祛邪。
甘草调和药性,也能酸甘化阴。又能缓急止痛。尤其是里面有蜂蜜熬成膏,更可以起到一个滋阴润燥、调和药性的作用,
从以上药物功效组成来看,养阴清肺膏是一个生津药配化痰药,生津不助痰,化痰不伤津;养阴药配辛散药,养阴不留邪,辛散不伤阴的中成药。
三、养阴清肺膏的适应症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白喉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虚热白喉证者。
现在白喉这个病很少见了。但这个方,由于它功能清肺养阴,利咽解毒,所以在临床上作为异病同治。
养阴清肺膏什么时候可以吃?
这个中成药我在临床有时网诊救急一般用于发热,咳嗽,但是这个药不局限于治疗感冒发热,什么流感、支原体、甲流、新冠、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部感染以及外感引起的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小儿热病后期口腔溃疡等,只要符合病机,都可以应用。
那么具体有哪些症状呢?
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红,舌红,脉虚数等。
需要注意的是,咳嗽但没有痰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感冒初起,浑身发紧,怕冷,一点汗都没有,就像我说过的受了风寒之后的“风寒束表”,肺气被寒气闭住了,束缚住了,肺气不宣所以咳嗽才咳不痛快,痰也难咳出。这个时候,先不要吃“养阴清肺膏”,而要吃祛风解表散寒止咳类的中成药,把被寒邪束缚的肺气的给表散出去,出点汗,肺气就开了,咳嗽吐痰也就痛快了。
养阴清肺膏什么时候可以吃?
“风寒感冒颗粒、荆防颗粒”不但能祛风解表,还可以止咳化痰,在感冒初起时吃,能及时把风寒散出去。“养阴清肺膏”这个药没有解表的能力,或者说只有轻微的解表,也只仅仅靠薄荷来辛凉解表,但这个解表力度有限,也只适合风热之邪,所以最适合用在虽然身上感冒的劲儿过去了,但咳嗽却开始了,而且干咳无痰。
四、哪些患者不适合使用呢?1、以风寒外感邪气为主的不宜使用。
2、整个方是以清热养阴润燥为主,所以脾胃虚寒不宜使用。
3、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4、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
5、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度,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养阴清肺膏什么时候可以吃?
养阴清肺膏,平平淡淡的几味药,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典中成药,但中医是讲究四诊合参,病机辩证论治,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造成身体不适。
希望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多学习,而不是到了需要用的时候手忙脚乱,找到医生看诊完,服药后发烧咳嗽没有马上缓解,依然感到焦躁。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没缓解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忌口、辩证、服药的方法、以及病情的变化等等多方面的原因,应该从多方面反思。
这一波发烧咳嗽持续时间很长了,善变、发病急、快、以热盛津亏多见。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谢谢大家!我是开福区知母堂中医诊所的欧阳医生,我在今日头条分享中医中药知识,传承中医文化,让中医造福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