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缺乏育儿师父为什么读了那么多育儿书你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5日 点击:[9]人次
Dear U:此文2500字,大约需要8分钟。文末有一句我最想跟你说的话!是用英文写的,就怕 你看不懂。
读完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这是一本属于纪实类的书,作者把自己的女儿作为“研究主体”,总结记录了16年来在她身上实践过来的教育经验,平淡却又贴近生活。我认为能持续在一个领域里认真钻研10年以上,且耐着性子把一件事情做得很明白很透彻的人都很值得尊敬。尹老师是教育领域的专家,“教育”是她的强项,但她比平常父母更认真更有耐性地坚持了16年记录自己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个非常“有心”的妈妈。
翻看了很多”专家“们的育儿书籍,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之所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取得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先进的育儿理念,而是因为他们更有耐性,更“走心”,他们更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儿童,并且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了下来。他们脚踏实地去实践的态度要远胜于他们书中阐述到的具体理论。其实每个父母若都能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再加上些适当的科学和心理学常识做引导,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有机会成为育儿专家。
如果一本书卖得太好,读者多了,对它的评价自然就会不尽相同。看到一位网友的留言,大致是说:尹老师的女儿特别乖巧,什么事情几乎说一遍就听,属于那种非常“配合”父母的好“管理”型孩子。但如果你摊上了一个“皮猴儿般”淘气的小男孩,只怕书中的教育方法未必有用。我完全理解他这样的说法,因为他把看育儿书的重点放在了努力照搬人家的”一招一式“上,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结果就是不但用别人的东西”框“住了自己,同时也”框“住了孩子。我还曾经接触过一些育儿书是以大量的亲子间或是老师与孩子间的对话“来给读者”展示“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和如何进行”教育“的。有的书里满是这样的案例,拿到手上感觉像是一本厚厚的“剧本儿”,依葫芦画瓢般地在孩子面前“表演”时,能很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做作不自然,不仅“演技”不佳,简直就是在那里“东施效颦",最要命的是任我努力说好自己的那段儿”台词儿“,跟你演对手戏的那个小家伙儿不仅能马上发现老妈的“风格突变”,而且一上来就给你”跑偏“,直接灭掉书里接下来的”第二步,第三步.......“为此,因为试验不灵光而被我“打入冷宫”的”无用“之书很多。
现在的我,面对育儿书有了新的体会。如果就是拘泥于人家具体的”一招一式“,那我估计很多育儿书拿到我家都未必”好使“。可我还是会去看,会去学习。在我看来,学习育儿就好比“张无忌跟张三丰学习打太极”。大敌当前,张三丰临危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那段特别精彩,他一边教一边问无忌都记住了多少?第一次问,张无忌回答“忘记了一小半”。师傅说“难为你了!”第二次问,回答说“忘记了大半!”师傅甚喜说:”不坏不坏,忘得真快!“。第三次又问时,回答说:“我现在全忘光了!忘得干干净净!”师傅大悦:“好极,好极,你可以去迎敌了!”要知道张三丰真正想传给徒弟的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精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育儿仿佛就是跟你的孩子”打太极“,太极是没有招数可言的,讲究的是无招胜有招,重于内在修为,不在于外形招式,说穿了就是以柔克刚,靠内力牵引对方取胜。我们在看待育儿书的时候,也同样不该只看重其五花八门的“招式”,而应该把它看作我们“内力”的积累和修为,量变产生了质变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而不会像我最初那般的做作不自然。面对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人家的孩子就能说得通,而自家的孩子就不成?真的都是因为孩子的差异吗?我想绝大多数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修为”没达到。“通情达理”的孩子多半都来自于“通情达理”的家庭,接受的是“通情达理”的教育。没有不适合“受教”的孩子,只有不知道如何去教育的父母。我完全承认儿子身上的不足都能找出我的“影子”,可另一面,他身上的好些优点却又都是我不具备的,我也在跟儿子学习。
绝大多数人“荣升”为父母时,估计都已经是离开学校很久了。十年寒窗苦,我们把多年辛苦换来的知识很大部分都“原封不动”地归还给了老师。我们记不住抛物线公式,忘记了微积分,说不得英文,背不出唐诗。我们花费了十多年,看了那么多的书,上了那么多的课,考了那么多的试,结果一出校门找到了工作就全忘得干净,这样的学习值得吗?我个人认为尽管如此,这个过程还是非常值得并且必要的。有形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的确都可能消失殆尽,但在我们体内生成的无形资产是宝贵的,我们称之为“素质”,也是一种我们十年寒窗刻印在了骨子里的可持续性学习的能力,它会跟随我们一生。一个接受过多年良好教育和一个从未接受到过教育的人,在言谈举止和气质上是不一样的,哪怕前者忘记了他所学过的一些具体知识,他们同样都说不出牛顿的三大定律具体都是什么?
我们在参看育儿书的时候,不该把有形的知识和具体的理论作为自己追逐的终极目标,我们努力阅读,努力学习是因为这会帮助我们养成一种“素质”,一种为人父母的“素质”,能形成这样的“素质”才重要。如果这个"内化“过程完成的好,那所有有益的育儿书都会适用于我们的家庭,因为我们已经掌握如何去更好地吸取人家的精髓而不拘泥于它的形式,而且在我们实施“拿来主义”的时候,它们都将被打上我们自己的”印迹”,都是被我们按照自家的需要改良过的。
尹老师的这本书适用于绝大多数家庭,在此推荐。书中有两点被我吸收,一个是“她会帮女儿写作业,抵制学校的暴力作业”,另外一个是“坚决不让孩子上学前班儿”。面对同样一本书,大家吸取和感受到的东西很可能大不同。可以看出我是”懒惰“型的家长,我的头上有”懒惰型“接收器,比较容易被这种帮孩子和自己”减负“之类的同频率信息吸引。我不是好妈妈,所以很可能无法如书题目中那样”胜过好老师“,但无论日后儿子如何愚钝,我一定是绝对最不会放弃他的那个。
书中的马上就用:
1 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
2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像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3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