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想要把孟子弄出文庙呢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1日 点击:[9]人次
朱元璋为何想要把孟子弄出文庙呢?
公元1372年,距离朱元璋做皇帝已经过去5个年头。有一天,为了恶补科学文化知识,朱元璋拿来一本《孟子》,在灯下细细品读。然而,一直对于学习如饥似渴的他,却对这本书大发雷霆:“若此老(孟子)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
究竟孟子说了什么话,竟然让朱元璋对他动了杀心?原来,是《孟子》中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经典名言,触动了朱元璋脆弱的神经。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话是孟子思想的最大闪光点之一,也就是所谓的民本思想。
意思是说,我虽然是平民百姓出身,但是古代由草根而成帝王者,汉高祖便是。如果你是用装病来怠慢我,那走着瞧!
孙克坚接到这份“死亡威胁”,顿感惶恐不安,马上日夜兼程,来见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孔克坚如此识时务,这才转怒为喜,诏令孔家“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还赐给土地60万亩。
但是,朱元璋与孔家的恩怨,还没算完。洪武二年,朱元璋再次找孔家的麻烦,不过这回轮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公元1369年,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第二年,他下诏说:“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也就是说,祭孔大典的实施范围,仅限于曲阜一县即可,不必传至其他地区。
这道诏令的结果是——“朝野大哗”。朱皇帝上任后的第二年,就技惊四座,惹得满朝文臣老大不高兴。
而最突出的代表,还是那个钱唐,他说:“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
而朱元璋也觉得这样实在过意不去,于是便勉强压下了怒火,但是他在几年以后,还是把火发泄到了孟子的头上。
朱元璋为何要和孔子、孟子过不去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宣扬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下,理应是一派君臣相和的和谐场面。
然而事实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不但不觉得自己是君王们的工具,反而觉得自己是整个国家的主人,甚至为自己该坚持的“真理”而至死方休。
更令人诧异的是,为了所谓的“真理”而放弃自己的生命,乃至同族的生命者,大有人在。
明初的方孝孺,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不仅为了自己坚持的“真理”,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甚至敢于舍弃自己同族亲友800余口的性命。
于是可想而知,朱元璋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人世间的皇帝,他想当一个超越儒家的“教主”,而他对臣民思想的钳制,也开始变得无孔不入。
朱皇帝的发号施令,不仅限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也渗透到这个国家的文教、习俗等各个领域。
即便是统治中国上千年的儒家思想,一旦不顺朱皇帝的意思,也应该被禁止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