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小的大白鲨宝宝好吗宝宝吃鱼选这几种营养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6日 点击:[4]人次
宝宝吃鱼能“补脑”的科学依据在哪里?
著名学府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每周至少吃鱼一次的儿童平均睡眠质量相对不吃鱼的儿童较好,并且IQ平均得分比不吃鱼或者很少吃鱼的儿童高出整整4.8分,这些都是可靠的数据支撑。
前段时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也有表明,幼儿每周吃3~4份包括鱼类在内的海鲜食品,可以显著提高婴幼儿的智商。
而鱼肉的补脑效果之所以这么好,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含有的DHA这种益智成分。
DHA,还有一个很贵气的名字“脑黄金”!它是神经系统细胞生长及维持的主要成分之一,在人体大脑皮层中的含量高达20%,能促进宝宝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同时它也是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对宝宝视力发育也很重要。
常给宝宝吃鱼的好处还不止如此哦。鱼蛋白里的氨基酸最接近于人,最符合人体需要,易于被宝宝消化吸收。而含有的维生素A、各种微量元素等,还能为孩子提供平衡的膳食营养。
不过,恩秀儿在这里需要提醒家长,并不是市场上的鱼类都适合出现在宝宝的菜谱中。
那么哪种鱼更适合宝宝吃?
海鱼类
与淡水鱼相比,海鱼,尤其是深海鱼有不少优势,更适合宝宝食用。
1、DHA含量高,更补脑
大部分海鱼中DHA的含量要比淡水鱼高,例如三文鱼、金枪鱼、鳗鱼、带鱼、黄鱼、秋刀鱼等DHA含量都比较丰富,只有少数淡水鱼中DHA的含量可以与海鱼相媲美,比如鲈鱼、鲶鱼、泥鳅等。
2、刺少,更安全
给宝宝挑鱼时,应尽量选择小鱼刺比较少的鱼类。
小鱼刺的学名叫做肌间骨,有的鱼很多,有的鱼则没有。我国大部分淡水鱼都属于鲤科鱼,包括最常见的鲤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它们的通病是刺比较多,所以,应尽量避免给宝宝吃这些。而海鱼大多肌肉强壮,不需要肌间骨来支撑,刺相对较少,更适合宝宝食用。
3、深海鱼,污染少
从受环境污染程度的层面总体来看,深海鱼比淡水鱼好,淡水鱼又比人工养殖的鱼好。在人工养殖地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下,尤其应避免给孩子吃这些鱼。
综合来看,无论从安全还是营养角度,给孩子吃深海鱼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尽量不要选择鲨鱼、箭鱼、旗鱼、枪鱼、罗非鱼等体形较大的鱼类,有汞中毒的风险。
鱼类的食物链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存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含汞的各种浮游植物之类的。于是汞会随着金字塔的升高,而逐渐累积的更多。这就意味着在金字塔位置越高的鱼,汞含量越高,吃了就越危险。此外,一般越大的鱼,生长期越长,体内汞的残留越多。
给宝宝选择海鱼时,也不要总想选择一些别人吃不到的珍奇鱼类,一些人迹罕见的水域里的高级鱼往往活了很久,也意味着积攒了很多年的有毒物质。
恩秀儿这里给家长们推荐几种DHA含量高、汞含量低、鱼刺少的鱼:三文鱼、海鲈鱼、鳕鱼、鳟鱼、带鱼、鲅鱼。
怎样给宝宝吃鱼,会最健康?
1、宝宝吃鱼要把握好用量
虽然宝宝常吃鱼的好处多多,但鉴于目前水污染严重的问题,不建议每天都给宝宝吃鱼,以免摄入过多的汞,对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一定危害。
那宝宝吃多少鱼合适呢?美国食品药品局FDA和环境保护局EPA联合给出的建议是,对于哺乳期妈妈和孕妇来说,每周应摄入大概半斤左右,对于宝宝来说,每周保证正常吃2~3顿即可。
2、尽量采取蒸、煮等方式烹饪
DHA比较娇贵,容易被氧化,油炸、油煎、红烧等加油又高温的烹饪方式会导致DHA的大量损失。有研究表明,油炸过后DHA和EPA损失率在30%左右,而清蒸这种烹饪方式对DHA和EPA的含量影响较小。
所以,给孩子做鱼,不宜采用油炸、烤、煎,最好选择清蒸、水煮、入馅等方式,也可以做成鱼丸,虽然比较清淡,但味道还是很鲜美哒。
3、避免吃鱼头、鱼眼等部位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吃鱼头聪明、吃鱼眼明目。没错!鱼头确实是鱼身上DHA含量最丰富的地方,但它和鱼眼同时也是富集重金属最多的地方,所以不建议给小宝宝吃。
从安全、科学、健康的角度来说,给宝宝吃鱼应首选这两个部位:
鱼腹肉:它含卵磷脂相对较高,而且软嫩鲜美,小刺少,非常适合孩子吃。
“鱼脸”:这个地方肉质细嫩、无刺,一般污染不大,也很适合孩子吃。
4、给宝宝吃不同种类的鱼肉
不同鱼类体内的各类营养素含量是不同的,所以,给孩子吃鱼时,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鱼类,要注意多给孩子尝试不同品种的鱼,这样可以让宝宝摄取的营养更为全面,并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恩秀儿温馨提示:
鱼既是一种高营养的食品,但同样也一种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因此在给宝宝添加时,应遵循“从少到多”的原则,同时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过敏的现象,比如舌头和嘴唇肿胀、皮疹、腹痛、腹泻或者哮喘等情况。
恩秀儿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引领孕期健康时尚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