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为何没有能通过君主立宪制走向近代化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1日 点击:[9]人次
清末为何没有能通过君主立宪制走向近代化?
清末要走向近代化为何必须要通过革命的手段而不可以通过立宪来实现呢?其实清末的革命党实力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后都不是很强大,革命党要到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组织北伐时才真正具备有实力。而近代中国革命党多受日本的影响较大,清末出洋留学的主要分为去欧美与日本,去欧美留学的大都去专研学问了,但凡去日本留学归来的鲜有不参与革命的,日本成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而日本就是通过君主立宪走向近代化的,君主立宪又是一种较为温和、易于实现的改良方式,所以在理论上中国也可以仿效日本通过君主立宪走向现代化。那么清末立宪派为何不能率先通过君主立宪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呢?
从民族情感上来说,我们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国家,我们显然更乐意接受一个以汉人为君主的君主立宪制。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排斥、完全不能接受一个以少数民族裔为君主的君主立宪制。我们其实向来都很包容,如果在今天的体制下的话,我们也能接受一个少数民族裔来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就像美国人接受奥巴马一样。在过去,五代时的后唐、后晋、后汉都是沙陀人所建立的王朝,也都能被汉人所接受,并没有太多的民族隔阂存在。按过去的王朝正统观来看,从秦汉到魏晋到南朝的宋齐梁陈再到隋唐到后梁这一传承来看,这些王朝都是汉人所建立的。而后梁被后唐所灭,后唐可以算是真正第一次无太多争议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被承认为中国正统王朝,而接连的后晋、后汉也都被承认为正统王朝,而同时期的南方多个汉人割据王国却都未被承认为正统王朝。这在于后唐、后晋、后汉都已深度汉化,与汉人其实已无大异。
在明朝初期,的确也比较集权,但那也是受元朝影响比较大,像廷杖之刑就是蒙古人的遗留,元朝也是带着典型的奴隶制部落特征。但到明中期后,已经基本形成了内阁制,所以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国家机构仍然可以运作,万历帝特别想立宠爱的郑贵妃之子福王为太子,大臣们就是不同意,万历帝也只好作罢,崇祯帝后来特别想迁都,无大臣附和,迁都之议也只好不了了之。而这些在清朝都是不敢想象的,清朝要立个太子,哪个大臣敢吱声个半句?咸丰、慈禧太后他们要逃跑时,哪个大臣敢出来拦着?清朝的官员只知道磕头如捣蒜,一切但凭皇上圣裁。明朝官员气急了连皇帝都敢骂,而清朝官员却连话都不敢讲,可见两者之间的政治开明程度的差距。就此点而已,清朝也离君主立宪制要求相去甚远。
所以,我认为清末之所以不可以通过立宪而必须通过革命走向近代化主要是由以上几点原因而决定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