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制度性卖官最多时60官员出自捐纳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9日 点击:[17]人次
清代“制度性”卖官:最多时60%官员出自捐纳
古代卖官,是一种“制度性”的卖官,那时叫“捐纳”。有清一代,人人都想当官,流弊甚多。当时社会改革的失败,与之不无关系……
网络配图
清代卖官的规模惊人心目,捐纳名目繁多:赈捐、军火捐、海防捐、工捐、米捐、茶捐等。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仅山西一省,捐县丞的有1万2千人。乾隆时,还出现过白米20石可捐一个县丞的记载,可想而知,卖官达到了什么程度。
清早期,科举进士出身的“正途”官员,是不与纳捐的“异途”官员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后期,买官的人太多了,衙门充斥了捐纳官吏,倒是“客大欺主”,“正途”官员不与捐纳官员挤着站的话,就没地方站了。
有清一代,特别是晚清,人人都想当官,国家公开出价卖官,流弊甚多,积重难返。所以,即便清朝末年谋求强国之路,试图改革吏治,而最终却毫无进展,这与前期捐纳之风的猖獗也是不无关联的。
正如清末文廷式在《罗霄山人醉语》中所言:“若今之富人,入资得以临民莅政,是真以富制贫……于此而尚言澄清吏治,天下果可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