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儿父母失职两岸教育专家学术共商隔代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5]人次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岳坤发布“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状况调查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钟磬):父母要上班,孩子让祖辈带,养成了让父母不喜欢的习惯;父母与祖辈在管教孩子上发生分歧和冲突,孩子无所适从——这类现象是否就发生在您的身边?“祖辈参与”就算是“隔代教养”吗?海峡两岸家庭有否相似的困扰?如何科学理性地处理三代互动中的角色定位与冲突?9月15日至16日在青岛举行的“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教育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此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台湾嘉义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青岛市妇联、青岛市教育局承办。
正视“祖辈参与”养育的现实
近年来,因传统家庭观念或年轻人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多家庭中老人帮儿女带孩子,是一个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但是,这种祖辈参与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祖辈有经验、有余力,帮年轻父母带孩子,给年轻人减轻负担;但另一方面,父辈们也担心孩子会因此与父母变得“不亲”,他们认为很多儿童行为问题是“祖辈参与”带来的……那么,“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呢?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2017年在北京、广州、成都等6个城市进行了“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状况调查,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该课题负责人岳坤介绍,从调查来看,目前针对儿童的“家庭教养模式”,按分工可分为四类:一是单一的父辈教养,祖辈基本不参与教养;二是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联合教养;三是祖辈为主,父辈为辅的联合教养;四是单一的祖辈教养,父辈基本不参与教养。通过调查课题组发现:一是近八成城市家庭“祖辈参与”孩子的教养,有36.5%家庭有为照顾儿童而“老漂”的祖辈,甚至“漂”到海外;二是城市中“祖辈参与”的比例很高,但纯粹“隔代教养”比例并不高,幼儿园入园前占3.3%,小学阶段下降到0.6%;三是祖辈参与生活照料比例很高,而在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的参与率仅为中等;四是两代人的育儿知识获取渠道有较大差异,祖辈以家庭内部的经验和传递为主,获取新知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弱;五是“单一祖辈教养,父辈基本不参与教养”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问题行为”也最多;六是“单一父辈教养”的儿童在学习自理方面表现最好,表明父辈可能比祖辈更积极重视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
岳坤介绍,通常说的“隔代教养”指的是“单一祖辈教养,父辈基本不参与”,也就是说,“祖辈参与”并不等于“隔代教养”。从调查结果来看,“隔代教养”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问题行为也最多;而“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联合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岳坤也强调,“祖辈参与”教养对儿童的影响,必须结合两个方面看:第一,谁在教养孩子?以谁为主教养孩子?不仅要看教养过程中,祖辈都做了什么,更要看父母都做了什么;第二,如何教养孩子?也就是教养方式是怎样的。调查发现,父辈比祖辈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如果教养的理念方法不对,即使是父辈全部承担教养,也会给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带来负面影响。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联合教养,谁是“第一责任人”?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教授指出,“祖辈参与”存在着优势:经验优势、精力优势、情感优势。同时也存在劣势:观念落后、方法陈旧、边界不清。如何发挥优势,减少劣势?他建议以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为前提,厘清“祖辈参与”的边界,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抓手,构建家庭教育的共同体,发挥祖辈在家庭教育中更积极的作用。
“祖辈参与”的边界在哪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指出:父母的主体责任没有人可以代替,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祖辈只是“好帮手”。他通过身边隔代抚养的真实案例,发出“父母失职可能导致三代人悲剧”的警示:一位著名儿童舞蹈家,从小是被公认的好学生,才华出众,事业成功,为人和善。但40年后,她才向老师倾吐了童年时期一直被父母忽视、寄居在姥姥家,导致缺乏安全感、幸福感、缺少家庭观念、婚姻失败的痛苦。孙云晓认为,父母应该成为抚养孩子的中心人物,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对于祖辈而言,要给予理性的爱,以适当方式参与孙辈的抚养;对于父辈来说,要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履行抚养孩子的主体责任。
台湾嘉义大学原副校长、辅导与谘商系王以仁教授在研讨会上分享说,在台湾,以“含饴弄孙”为老年人幸福指标的中华传统,当前也遇到了高龄化、少子化以及社会快速变迁的挑战。祖辈与年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矛盾怎么办?王以仁教授介绍了自己作为祖辈的经验:多扮笑脸、姿态放低、好施小惠、勿持己见、设法配合。尽管他要接受女儿拒绝交给父亲自己家钥匙的现实,但他与女儿及外孙的关系非常融洽。另外,王以仁教授在研究中发现:“祖辈参与”教养的祖孙关系在“相互信任”上得分较高;而“开放式沟通”与祖孙关系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问题式沟通”则反之。因此,要鼓励祖孙沟通多使用“开放式沟通”,对儿童的情绪处理更为有利。
养育方法冲突,谁的更对?
记者在研讨会举办期间随机采访了几位到幼儿园陪孙辈参加活动的祖辈。问及如何处理教养方式的分歧,有的祖辈表示会听孩子父母的,做一些调整;也有的祖辈表示,尽管知道自己“惯着”孙辈,但一般不会采纳父母的意见。一位6岁儿童的奶奶表示,孩子现在已经适应了:在父母面前能够独立做事;在祖辈面前则可以“惯着”,也没产生太大冲突,家里挺融洽。
“祖辈参与”教养对儿童的利与弊,是以当下的家庭融洽为指标?还是以孩子未来的发展为衡量?如何避免成年后才发现童年教养不当而带来的缺失?台湾新北市家庭教育协会理事长吴澄波认为:要界定某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好”或“不好”,很难。这取决于从什么角度去看?什么时间去看?“当下”的痛苦或可转化为“未来”的快乐;“当下”的快乐也可能变为“未来”的痛苦。吴澄波指出,教养孩子是父母责无旁贷的“天职”,是“铁律”,两代一定要达成共识。如果祖辈不尊重这一“铁律”,介入其中,管教不一致,带给儿童的伤害更大!以前面6岁儿童的奶奶为例,孩子在父母面前一个样,在奶奶面前又另一样,孩子就分不清对错、是非,孩子学到的不是规则、界线,而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察言观色”,成长后接受规则的可能性就非常低。到尤其了青春期,要形成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就相当困难!若无稳定的价值观,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也很难赢得别人的信任。可见,“当下”祖辈和父辈之间的“和睦”,很可能造成孩子“未来”的极大隐患。
在中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隔代教养”更为普遍。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重涵在他与戚务念合作的《留守儿童隔代抚养中的亲代在位》研究分析中,反向提出了“隔代教养”中的“父辈参与”:父母可以“缺场”,但“不能缺位”,父母虽不在身边,但保持紧密的情感联系。对于“隔代教养”的留守儿童,父母如果能以有效沟通建立情感维系纽带,让儿童感到“家庭”这个框架,父母在关心着自己,就会成为儿童的精神家园和支柱,这是留守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动力来源。这一规律的揭示,也为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
台湾新北市家庭教育协会理事长吴澄波在研讨会上发言
从理念到行动,如何让千家万户受惠?
不过,生活中有很多祖辈像接受采访的那位奶奶一样,明知自己的教养方式不合适,但却并不打算改变:“你说的都对,可我就是不听!”可见教育理念从传递、认知,到对理念的认同、践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帮助困境中的家庭提升理念,落实行动呢?
青岛市妇联主席刘青华介绍了青岛市的实践,包括以社区、广播、报纸、网络为载体打造社区的“父母学堂”,寻找“最美”、“最优”等家庭教育典型,建立青岛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提供家庭关系建设和心理干预疏导服务,编写家庭教育培训教材等。
台湾新北市家庭教育协会理事长吴澄波指出,若没有“自我觉察”,人是很难改变的。如何帮助祖辈、父辈“自我觉察”?他们成立了家庭教育协会,设计了精致、专业的“教养厨房”,通过游戏,体验父母与子女角色互动、互换的感受,并在小组内分享,彼此从多视角中获得一定的“自我觉察”。实验证明,这比宣讲的单一传递方式更有效。
经过对“隔代教养”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两岸教育专家在研讨会上呼吁,家庭的成长不仅仅围绕孩子,并以此为指标来衡量。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家庭成员的位序,将影响家庭的成长,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未来两岸可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携手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构建专业体系,通过制度性的规范,针对家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将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落实到社区甚至个体家庭,让科学的家庭教育服务惠及千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