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育儿道理回医科普电影哪吒带给父母的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5]人次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各大电影院上映,一举问鼎中国动画片票房冠军。在感叹中国动漫技术进步的同时,电影中的亲子教育,也值得我们深思。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剧情:阴差阳错,本应灵珠投胎的哪吒,却魔丸降世,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只是加诸在他身上的咒语变了,他就从人人仰慕的灵童身份变为众人眼中可怕的魔童。整个陈塘关的百姓对哪吒都是在排斥他、独立他、打他。
☞问题:偏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偏见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对于有稳定自我意识的成年人,偏见可能是过眼云烟,任他随风飘散;而作为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讲,偏见可能是一座大山,有时会背负一生。
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简单,起初的自我认识来自于妈妈,妈妈的评价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传递给孩子。随着孩子的长大,逐步进入幼儿园,开始进入简单的社会交往,孩子将借助外界环境的反馈发展自我意识。如果父母和外界环境给孩子的都是负面的评价,孩子就会将这些负性评价整合到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常会感到自卑、不被接纳、无价值感,甚至会自暴自弃,严重者可能会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建议:作为父母,首先要主动给予孩子客观积极的评价,父母给予的评价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基础。此外,当孩子面对偏见时,要给予孩子心理支持,理解孩子当时的感受,倾听孩子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引导。父母在孩子面对偏见时的态度和反馈将是孩子面对偏见时的“双刃剑”,恰当的引导将让孩子在偏见面前更好的完成自我认识,不恰当的引导将会加重偏见对孩子自我认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不比较,相信孩子的独一无二
剧情:哪吒的父母一再骗他是灵珠投胎,所以才与众不同。父母无私的爱让哪吒的心始终不曾冰冷,这份信任与期待也总在他即将放弃自己的时候,又燃起生命的火花。
☞问题: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从期待孩子到来的那一刻起,就对孩子无限的期待与欲望。我们常常能看到“焦虑的”爸妈们研读着“育儿圣经”,希望把孩子照着“圣经”按部就班的养大,培养成自己心中的那个“完美的娃儿”。当孩子行为偏离了爸妈原定的轨迹时,很多父母都会有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失望等,熟不知爸妈这样的反应可能自己的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出现有别于其他孩子的行为偏差时,有些家长要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负强化”,进行批评和职责,甚至打骂;要么经常说“你看人家都会做,你怎么那么笨啊”,或者当着孩子的面赞扬其他的孩子等等。
建议: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既然父母本身都不是完美的,何必去要求孩子去追求完美。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父母接受孩子的独特性,孩子才有可能去塑造独特的自我。当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要针对行为去讨论,而非全盘否定;要给与积极的引导,而非一味地责备与抱怨;要换位思考给予理解,而非指责和打骂。追求卓越是一个人的本性,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父母的爱是孩子所有行动的力量源泉。
对孩子的教导要循循善诱
剧情:哪吒躺在床上,沮丧地哼哼:“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
☞问题:这样的哪吒就像叛逆期的青少年,心口不一,想要被人认可,却又会沮丧地放任自己。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孩子处于青春期是家庭发展中最艰难的时期。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日益成熟,是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依赖与独立的矛盾冲突最严重的时期。
他们一方面需要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认可而完成自我认识,一方面又会追求独立、展现个性、自我放任。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经常束手无策。
建议:首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承前启后的,没有任何一个阶段能够独立存在。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是要“不忘初心”和“与时俱进”的。“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相信他们是和父母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与时俱进”就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对父母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父母要给与他们“能够倾听的耳朵”和“能够理解的心”,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真正的需求,给予孩子真正的支持。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剧情:敖丙的父亲为了自己、整个龙族能够重回当年的风光无限,将所有的梦想都寄托在了儿子敖丙身上,并且让龙族所有龙将身上最坚硬的一片龙鳞撕扯下来制成铠甲送给敖丙。
☞问题:有良好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有良好的认同,他们可能会将父母的梦想内化,与自己的梦想整合,努力去实现梦想,并能够在梦想实现之后有成功的喜悦。
但是,生活中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很多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梦想与自我的梦想不一致时,往往会出现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顺从”的孩子将压抑自己的梦想,成为帮助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这样的孩子会缺乏自我价值感,缺乏前进的动力,严重者会出现抑郁、强迫等表现。“逆反”的孩子,在父母梦想的压制下会有种种反抗行为,如厌学、发脾气等等,严重者会出现焦虑、情绪暴躁等表现。
建议: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首先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帮助孩子认识自己,鼓励和引导孩子发挥自身的优势,寻找自己的梦想。父母给予孩子的不是一个“梦想”,而是孩子寻找和实现自己梦想的能力。一些青少年抑郁患者留下那些值得每一个家长反思的话语 “我就是我妈妈的一个玩意”、“唯一能让我爸妈高兴的就是学习好”、“他们对我的想法根本不感兴趣”。其实,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认识外在环境,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时,熟不知自己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主体”的存在。
作者简介
张晓鸣,主治医师,现任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兼心理科18区病区主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曾获北京回龙观医院优秀共产党员,任北京市昌平区精神卫生质控中心质控专家,参与编写《产后抑郁障碍理论实践》、《医患沟通艺术》等书籍,发表睡眠障碍、精神障碍、医院管理等专业论文和科普文章数篇。专业方向:睡眠障碍、情感障碍、心理障碍及精神障碍的防治,擅长抑郁、焦虑、失眠、心理问题等的治疗。
排版:王宪
内容转载自《健康时报》
微信号:bjhlgyy62715511
北京回龙观医院
勿须独自承受
让我为您分